骑友捧出一个IPO互联网龙头股排名。
出品|公司研究室 曲奇
近年来,骑行在国内日渐流行,骑友们也将一家折叠自行车企业捧上了IPO。
7月22日,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 DAHON TECH (SHENZHEN) CO., LTD.(简称大行科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香港主板挂牌上市。
大行的经典款P8在骑行圈受到了广泛好评,不过随着销量增长,大行产能已然饱和,且存在供应链不稳定的隐患。
不惑之年放弃科研去创业,83岁冲刺港股IPO
大行科工的创始人是现年83岁的韩德玮,一名美籍华裔。
根据韩德玮的自传,他们家族是北宋三朝宰相韩琦的后代,他的曾祖父是前清的武举人,他的父亲韩汝智曾考入复旦大学,后弃笔从戎考入广州黄埔军校,毕业后加入了国民党。
1950年,9岁的韩德玮随父母移居中国香港;1960年,19岁的韩德玮随全家移民到美国。
展开剩余81%在美国,韩德玮展现出卓越的学术天赋。1962年考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年后又进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物理学。
因成绩突出,他被校方推荐到美国南加州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同时担任该校的助教。
博士毕业后,韩德玮加入了美国洛杉矶休斯飞机公司(该公司已在1985年被通用汽车以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开始做激光核聚变发电的研发,尝试在国际石油危机的大背景下寻找更多清洁能源的解决方案。
原本一直走学术路线的韩德玮,在1981年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讶且改变了他个人人生的决定。
1981年,当时40岁的韩德玮放弃稳定且前景光明的科研工作,转头去做了折叠自行车。
1982年,韩德玮注册大行品牌和北美大行公司,打算将自己研发的折叠自行车商业化。韩德玮原本想将自己的专利授权给自行车厂商,还曾拜访过凤凰、永久和五羊等国内品牌,可惜都没有合作成功。
于是,韩德玮决定自己生产折叠自行车。
1984年,大行在台湾建厂,第一年生产的6000台折叠自行车迅速售罄。1995年,大行进入内地市场,凭借折叠后可带上地铁的卖点,迅速成为北京、上海通勤族的首选。
根据一些媒体的报道,韩德玮被誉为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
不过,世界上第一辆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折叠自行车的出现是在1981年,由Andrew Ritchie在英国创立的Brompton品牌推出,这也是前不久马云夜骑西湖所用的自行车品牌。
稍早之前,1887年美国发明家Emmit 也曾提出折叠自行车专利,但并未实际量产。
从时间线来推断,韩德玮被称为中国现代折叠自行车之父或许更合适一些。
目前,韩德玮直接持有大行科工约88.56%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产能饱和,供应链稳定性存隐患
大行的折叠自行车按价格划分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零售价低于2500元的大众市场产品、零售价高于2500元但低于5000元的中端产品、零售价高于5000元的高端产品。大行的经典款P8则属于中端产品。
2022年到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分别销售了14.9万辆、15.69万辆、22.95万辆及9.34万辆折叠自行车。
灼识咨询资料显示,按2024年零售量计,大行科工以22.64万辆的销售规模占据全球折叠自行车市场6.2%的份额,排名全球第一;但按销售额来计算,大行排在第二位,次于BROMPTON,主要是因为BROMPTON平均零售价高达1.8万元/辆,而大行科工的平均零售价为3000元/辆。
2022年到2024年,大行科工的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0亿元、4.5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33.3%。2025年前4个月,大行收入1.81亿元,同比增长47.2%。
从收入来看,大行的收入主要来自中端折叠车。2022年到2024年,中端折叠车在自行车中占比从50.6%提升至69.5%。
毛利率方面,2022年到2024年,大行自行车毛利率分别为30.4%、33.0%、32.2%,2025年前4个月毛利率为32.1%,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
2022年到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净利润分别为3143.4万元、3485万元、5229.9万元及2152.8万元。
在销量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大行正面临产能问题,对代工厂的依赖越来越大。
2022年到2025年前4个月,大行分别有4.4万辆、7.65万辆、13.67万辆及6.6万辆折叠自行车由OEM供应商(代工厂)生产,占当年销量总量的29.5%、45.1%、56.8%及65.5%。
2022年到2025年前4个月,大行的惠州工厂产量分别为10.5万辆、9.29万辆、10.38万辆及3.47万辆,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5.5%、93%、103.9%及114.1%,产能利用率已饱和。
随着销量的增长,大行正从一家自产为主的公司变成一家以代工为主的公司。
大行供应链的脆弱性在2024年Q2集中爆发。
当时,江苏一家核心代工厂因环保设备改造停产两周,导致大行在京东的订单履约率从98%降至81%,支付违约金超200万元。
目前,大行正在与两家合资格的候选OEM供应商磋商,并且原来的5家OEM供应商中,有3家已同意将产能扩大约40%至55%,以满足大行科工潜在的增量需求。
本次IPO,大行打算将部分募资用于扩产互联网龙头股排名,但直到2027年一季度才有望投产一座20万辆产能的生产设备。
发布于:北京市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