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到世界技能大赛金牌得主,再到全国技能大赛最年轻的裁判员——在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上互联网龙头股排名,姜雨荷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这位00后女孩站在裁判席上,她所代表的不仅是个人命运的华丽转身,更是一个国家技能人才生态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姜雨荷的人生轨迹,恰如本届大赛主题“技能照亮前程”最生动的注脚。几年前,姜雨荷还只是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后来,她进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学习,并向世界技能大赛发起挑战。为此,她每天训练十四五个小时,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遍,近乎苦行僧般的坚持,折射出技能成才之路的艰辛与荣光。2022年11月,姜雨荷一路过关斩将,站在世界技能大赛的最高领奖台,后成为母校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
姜雨荷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个人奋斗与制度保障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的系统培养,到世界技能大赛的淬炼,再到全国技能大赛提供的展示平台,一条清晰的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正在形成。
值得关注的是,在本届大赛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出新政——金牌选手可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打通职业技能等级与职称认定衔接通道。这看似简单的制度调整,实则是对技能人才价值认同的革命性突破。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让技能人才真正能够“有荣誉、有待遇”。这种制度性认可,有力诠释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时代精神。
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技能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大赛的意义不仅在于竞技本身,更在于促进训练和成果转化。当3420名选手在106个赛项中切磋技艺,他们实际上是在为中国制造的明天积蓄能量。
必须清醒认识到的是,一个姜雨荷的成功易得,千万个技能人才的涌现却需要更深层次的生态变革。当前,技能人才发展仍面临社会认知偏差、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狭窄等多重挑战。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育体系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壁垒,企业真正以能力而非学历作为人才衡量标准,还需要全社会价值导向的转变——让技能成才成为受人尊敬的选择。只有我们每个人对劳动价值、技能精神发自内心地认同与践行,才能让技能之光点亮更多人。
姜雨荷从领奖台到裁判席的转变,象征着技能人才生态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当今天的选手成为明天的裁判,技能精英反哺人才培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成长,更是一个尊重技能、崇尚实干的社会风貌。
在国家层面之外,多地也推出相应的支持政策。例如,天津市明确国赛获奖选手可破格申报职称,安徽省淮北市对获奖者给予重奖并允许其通过考察招聘进入职业院校,吉林省长春市将国赛成绩作为“技能英才”评选条件。河南化工技师学院将本校培养出的世界冠军姜雨荷聘为教师,实现了从“金牌选手”到“金牌教练”的人才闭环培养,将大赛成果直接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技能强则中国强。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互联网龙头股排名,每一个怀揣梦想的劳动者都可能通过技能点亮自己的未来,而千万个被点亮的未来,终将汇聚成推动制造业发展的磅礴力量。(关育兵)
汇融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